2000S-500-01.jpg

2000年是西洋音樂發展史一個新的里程碑,告別90年代搖滾的輝煌,2000年開始受到大量的電子音樂影響,音樂類型更加多元豐富,特別是合成器流行樂在2000年後期堀起,很多新聲代歌手從吉它流行樂改成投入最夯的合成器流行樂。所以這段時期的創作女聲,可以滿容易依音樂屬性分辨出她們屬於不同時期的女聲。如果你當時正在聽西洋音樂,應該會很有感。2019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90年代創作女聲回顧篇的專題介紹(連結)。接下來想接續這個主題,介紹2000~2009的2000s創作女聲。因為當時的女聲有些現在已經是叱吒風雲的全球流行天后,有些則是成為永遠的搖滾經典偶像,有些則是新世代樂迷根本不認識的獨立女聲,有些則是變成一片歌手,令人不勝唏噓。

2000s的中後段,正好是跳坑到英倫音樂的時候。當時大量接觸英國排行榜,也見證了一些英國天后的出道歷程。而在這個不知不覺過了10年的期間,除了音樂形態的改變,還有社群平台的堀起,從Myspace切換到FACEBOOK、YouTube以及SoundCloud等。多樣化的社群工具讓歌手得以擺脫高昂的傳統媒體宣傳費,許多沒有機會被唱片公司挖掘的創作人,也能靠自己的力量在網路平台賣力推廣自己的音樂,甚至建立一個龐大的社群,足以讓一堆唱片公司跪著求你簽約。因為這些改變,創作歌手有更多自主權,創造音樂自由。個人覺得這些轉變真的很重要,自那時起,我們不必靠傳統或單一網站媒體來餵養音樂給我們,不必被動接收他們選擇的音樂。我們增加了許多不同網站或社群平台(包含部落客)的選擇。當你可以獲得音樂資訊的選擇變多,尚未出頭的新音樂人能曝光的平台也變時,有才華的音樂新聲音才有機會能被看見。

這次2000s創作女聲專題,挑出並整理出當時非常紅的創作女聲(憑記憶和以前的歌單),有些現在還是我的最愛,仍然是她們的頭號樂迷。如果你是近幾年才接觸西洋音樂,也喜歡創作女聲,非常建議可以撥冗看看這篇文章。如果你已經資深西洋樂迷,又經常看我之前的部落格文章,相信這些女聲一定都認識(滿多都寫過介紹文),那就一起來複習吧。因為這10年間整理出來的名單太多,這次會儘量以時間軸去分為上下兩篇來介紹。創作女聲的定義很廣,除了大家熟悉的能自彈自唱以外,能寫詞,自己有一套音樂眼光,還要能不看唱片公司臉色去做自己想要的音樂,可能也會列入這裡(個人覺得創作女聲寫歌當然是基本的,但至少對自己的音樂要有自主權吧)。總之,這也是一篇音樂記憶的回顧文章,請大家跟著回憶時光機一起來回顧吧。

 

《Vanessa Carlton》

Vanessa Carlton這位美國鋼琴才女,即使她2002年的出道代表作A Thousand Miles至今已將近20年,還是經典代表作。這首歌在這些年出現在各大電影或電視裡,只要鋼琴前奏一出現,很快就會想到這首歌。特別是2004年喜劇《小姐好白White Chicks》,兩位男扮女裝的主角大聲唱著這這首歌的經典畫面,至今仍然難忘。另外它的MV也堪稱經典,Vanessa Carlton在MV裡,一坐在家裡的鋼琴前就開始彈琴,一路彈到大街小巷,甚至翻山越嶺,彈遍千萬里路,果然是A Thousand Miles 。特別是2004年喜劇《小姐好白White Chicks》,兩位男扮女裝的主角大聲唱著這首歌的經典畫面,至今仍然難忘。歌曲不分年齢,幾乎大家都認識。而當初這位有著一頭烏黑亮麗的長髮鋼琴才女,靠著這首歌紅遍大街小巷。現在就算聽到這首歌,應該還是很多人有印象(不論老中青樂迷)。Vanessa Carlton當時的首張專輯《Be Not Nobody》可能很多人沒印象了,但那張專輯讓她奠定了Vanessa Carlton的鋼琴才女形象。

Vanessa Carlton的家世不簡單,從小彈的一手好琴。因為媽媽是一名鋼琴師,叔叔是曾拿到3座 Grammy奬的美國JAZZ & 搖滾吉它手。所以Vanessa Carlton的音樂才華,可能一部份也是有遺傳因素。但Vanessa Carlton剛開始籌備專輯並不順利,沒有找到對的方向。等到她的伯樂出現,也是當時A&M唱片公司主席Ron Fair發現她的才華,馬上集結公司資源幫她打造了首張專輯《Be Not Nobody》,該張專輯一炮而紅,至今仍然是她的"唯一"代表作。因為自2004年的第二張專輯《Harmonium》開始,成績就一張不如一張。儘管成績不如預期,但第二張專輯其實很好聽,可惜市場不買帳。個人覺得她可能還是缺乏長期的音樂方向,或是讓唱片公司"掌控"太多,以致凡事都要聽從,很難有自主權。最後變成一位明明有才華,卻被擔誤的一位才女。雖然後面脫離了主流大公司,但市場時機已過,風向已改變。不過出道的那幾張專輯以及歌曲,還是很棒啦。

推薦專輯:2002《Be Not Nobody》、2004《Harmonium》

其它推薦歌曲Ordinary DayWhite HousesWho's to Say

 

Alicia Keys》 

Alicia Keys這位來自美國紐約的R&B天后自2001年首支單曲Fallin一鳴驚人之後,一路紅了20年。當她還是新人時,自彈自唱加高難度的R&B歌唱技巧迅速席捲全球樂壇,首張專輯Songs in A Minor全球大賣1200萬張,還以新人之姿,抱走了2002年五項Grammy大獎(包含年度唱片和年度單曲)。Alicia Keys的音樂底子深厚,從小在媽媽的苦心栽培下,7歲開始學習古典鋼琴,12歲進入表演學校,14歲就開始寫歌,後來還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後來因無法兼顧學業與音樂事業,選擇休學)。即使正式出道前發生了合約糾紛,但等她解決之後重新出發,首發作品即爆紅,之後只要談到R&B / Soul 的鋼琴才女,Alicia Keys絕對會是大力推薦的一位。

Alicia Keys出道時的盛世,本人來不及參與。因為當時不愛R&B。所以未能全程見證這位天后的誕生。等到2007年聽到她的歌曲No One之後,開始喜歡Alicia Keys。但那時Alicia Keys的音樂經過多年來的歷練,主題範圍更宏偉,音樂層次也更加豐富,其後的作品細膩度真的值得好好聆聽。一路走來,現在的Alicia Keys早已是天后級地位,曾榮獲至少15項Grammy音樂獎,成為樂壇大姐大等級。但她仍然保持一貫謙虛的態度,溫和的待人處事,還是公認的慈善家,真的很難去找到她的缺點。本人很少有喜歡的黑人女歌手(因為樂風的關係)。但Alicia Keys應該是唯一最喜歡也最欣賞的黑人女歌手。只要聽到她唱歌就會著迷,看到她彈琴的畫面更讓人驚呆(琴鍵在她手中,已經是琴手合一,不知是音符快,還是她彈的快)。總之,2000s的音樂創作女聲,R&B界一定認識Alicia Keys。如果可以的話,她的每張專輯都想推薦。

推薦專輯:2001《Songs in A Minor》、2003《The Diary of Alicia Keys》、2001《As I Am》、2012 《Girl on Fire》、 2020 《Alicia》

其它推薦歌曲FallinIf I Ain't Got You、 Empire State of MindDoesn't Mean AnythingGirl on FireUnderdog

 

《Avril Lavigne》 

Avirl Lavigne這個名字不僅是2000s的叛逆搖滾代表,也是很多人的青春回憶。當時她的音樂及形象啟發了很多人(包含我自己),旋風席捲全球。每一個年輕世代都會有自己的痛苦,Avirl Lavigne崛起的時候,正是年輕人需要宣洩壓力的時候。而她隨興穿搭不做作的形象,一反當時女歌手就該甜美的形象。率性刷著電吉它,穿著板鞋,打扮很PUNK的Avirl Lavigne,散發著酷帥的搖滾魅力,人人都想成為Avirl Lavigne。同時也帶動了全球的流行龐克穿搭風潮。重點是Avirl Lavigne本身很會寫歌很會唱歌,唱腔也很有特色。不管是搖滾樂風或Acoustic自彈自唱演出,Avirl Lavigne都能詮釋的非常好,屬於少數連現場演出都厲害到不行的創作女聲,簡直像行走的搖滾CD(但加拿大人習慣的咬字可能要習慣一下)。Avirl Lavigne 自2002年出道時的首張專輯Let Go開始,每張專輯全都大賣。特別是第二張專輯Under My Skin,讓她邁向事業最高峰。歌曲紅遍大街小巷,直到現在,大家對她的歌曲仍然耳熟能詳,經典難以超越。她的搖滾形象也深植人心。不論是快節奏PUNK搖滾,中板流行搖滾或後期開始加入合成器的歌曲,Avril 都能輕鬆變駕馭不跳TONE。所以2000的創作女聲,Avirl Lavigne是樂壇一個很重要的女力指標。

Avirl Lavigne自己決定音樂定位之後,出道後的音樂事業算是一路順遂,有才華有個性,在樂壇屹止不搖。但她2013突然消失在樂壇,讓大家非常擔心。直到2015年才知道她當時得了「萊姆病」,一度跟死神擦身而過。有了這段跟死神拔河的抗病經歷,Avirl Lavigne在2019年重新復出,推出生病瀕死經驗啟發的歌曲Head Above Water,刻描述她當時生病時的感受,聽了差點讓人流淚(聽著這首歌彷彿能感受到她的痛苦,太可憐了)。更難以想像經歷了這些事情,她今天還能站在舞台前,為我們帶來新作品(毅力非常堅強)。深深為Avirl那幾年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感到不捨。身為歌迷,一定要繼續支持Avirl Lavigne。即使離開了樂壇好幾年,病癒之後重新出發。今至的Avirl Lavigne還是廣受大家喜愛,音樂也一樣好聽。雖然不能跟全盛時期的歌曲相比,但這麼多年,她的歌曲品質並沒有下降太多。畢竟你不能要求一個多道多年,有著不老娃娃臉的搖滾歌手再唱那些向青春回憶喊話的歌曲吧。

Avirl Lavigne即使出道多年,經典代表歌曲實在太過經典,直到現在還是能琅琅上口。 依現代的人氣程度來看,Avirl Lavigne彷佛就像中生代的Hayley Williams,新聲代的搖滾版Billie Eilsh。她們都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重點是同樣願意傳達正面的觀念給歌迷們,並且以身作則(要知道她們身處的年代,再對照她們的形象,當時的時代還能這麼有個性,真的不容易)。希望大家不只是喜歡她們的音樂,也能認同她們的理念,一起讓世界更美好。所以2000s第一位搖滾天后,200%一定要推薦Avirl Lavigne。即使過了10年或20年,相信她的名字仍然會被大家記得。而且Avirl Lavigne的成功也啟發了下一代的新女聲,非常建議還不認識Avirl Lavigne的朋友們,請一定要認識她(雖然現在還不認識她的人應該非常少)

推薦專輯:2002《Let Go》、2004《Under My Skin》、2007《The Best Damn Thing》、2011 《Goodbye Lullaby》、 2013 《Avril Lavigne 》、2019 《Head Above Water 》

其它推薦歌曲
Sk8er Boi (2002)、Why (2002) 、Don't Tell Me (2004)、My Happy Ending (2004)、
Girlfriend (2007)、Wish You Were Here (2011) 、Smile (2011)、Here's to Never Growing Up (2013)、Head Above Water (2019)

 

《KT Tunstall》 

KT Tunstall這位來自英國蘇格蘭的吉它創作女聲,2005年以一首Other Side of the World,成功打進國際市場,歌曲打動了很多人的心。當時即使不懂歌詞的朋友,聽到KT的歌曲也忍不住想認識這位歌手。KT Tunstall略為沙亞的嗓音,隨著吉它的每根絃準確的落在每個節拍,應該很快就會發現她是吉它才女類型的創作女聲(她確實也非常會彈吉它)。而這首KT Tunstall代表作,當時由文學派主持人蔡康永親自翻譯歌詞。記得每次去誠品,一定會聽到這首歌(可能文青們很愛聽吧)。當時屬於出道較晚,不算年輕的KT Tunstall,憑著首張專輯Eye to the Telescope的主打歌曲,風光了好幾年。突然間,大家才知道蘇格蘭的民謠歌手這麼厲害,一把吉它走唱天下,吉它彈起來千變萬化,Acoustic的全方位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另外也發現她們和倫敦的女聲有一點差異,有種獨特的清新氣質。

KT Tunstall當時的感覺像是蘇格蘭版的Jewel,只是沒有苦成那樣。有趣的是,她當時最常被拿來比較的歌手,其實是英國90s的女聲Dido (音樂像不像就因人而異)。人紅事非多,KT當時顯然覺得被拿來和Dido比較很不開心,某次訪問直接說出:她一點都不像Dido,Dido根本不會唱歌 (!I don't sound anything like her! Dido can't sing.),快言快語的回應成為當時音樂頭條(突然失言批評前輩),後來KT為自己的言論道歉。至於有沒有影響形象呢,個人覺得好像還好。

KT Tunstall自2004年的首張專輯開始走紅後,旋風持續了好幾年。但大概到2010年第三張專輯Tiger Suit之後,也慢慢淡出流行音樂市場。現在雖然仍然持續發行作品。不過後來的作品比較沒有接觸,只覺得記憶點比較少,印象不深。現在比較有印象還是她前兩張專輯,除了這首Other Side of the World,還有另一首曾出現在2006年賣座的職場勵志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的歌曲Suddenly I See,以及另一首也很受歡迎的Black Horse and the Cherry Tree。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是,KT Tunstall的主流音樂市場成功沒有持續很久,一方面可能因為她堅持原創路線,不喜歡跟隨流行,不賣就不賣;另一方面可能是後來市場開始掀起一股合成器流行樂Synth-Pop潮流,電子流行樂漸漸成為主流,民謠或吉它音樂開始從流行樂壇式微,也可能限制了 KT Tunstall在主流音樂的發展。不過如果有繼續聽她作品的朋友,也許覺得改變不大。因為她一直都是這種創作才女樂風,每張專輯即使記憶點不多,卻還是有一定的水準。總之,談到2000年初的流行樂壇吉它女聲名單,KT Tunstall肯定榜上有名。

推薦專輯:2004《Eye to the Telescope 》、2007《Drastic Fantastic 》、2018《WAX》

其它推薦歌曲Suddenly I See (2005)、Black Horse and the Cherry Tree (2005)、Saving My Face (2007)、Glamour Puss (2010)、The River (2018)

 

《Michelle Branch》

Michelle Branch這位同樣會唱會寫會彈吉它的美國創作女聲,2000年曾經發行一張成績不佳的首張專輯。但後來也被Madonna簽到旗下廠牌Maverick(當時隸屬華納音樂集團),2001年以這首流行搖滾歌曲Everywhere出道,很快成為流行樂壇的閃耀新星。Michelle Branch當時以吉它新聲代的形象出道,在厲害的唱片公司(華納)砸大錢的宣傳下,歌曲真的是Everywhere啊,不紅也不行。不過她的專輯確實很對市場口味,加上形象清新(模糊記憶是訪台過,大刺刺不做作的可愛女孩),走紅不是沒有道理。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MV每次要大聲唱歌時,臉部表情還沒來的及看清楚,鏡頭就瞬間被拉遠(也許唱片公司不想破壞她的形象)。但依現代的標準來看,這反而突顯她的真實且不做作,大概會更受歡迎吧(看看HAIM的大姐Este Haim,每次彈貝斯的表情很浮誇,其實她是很認真的在彈啊)。Michelle Branch當時應該也屬於這種明明很投入在唱歌,導演還把鏡頭拉遠,是何居心啊(笑)。

Michelle Branch在華納Maverick唱片旗下發行的兩張專輯The Spirit Room及Hotel Paper均有不錯的市場佳績,前途也非常看好。當時還跟聲勢如日中天的拉丁搖滾樂團Santana合作歌曲The Game of Love,紅遍大街小巷。不過Michelle Branch在主流的這兩張專輯之後,突然就結婚了(嫁給自己樂團的貝斯手Teddy Landau )。2005年和過去的合作夥伴Jessica Harp組了一支流行&鄉村二人組The Wrechkers,嘗試把流行搖滾跟鄉村樂一起結合。2006年推出首張專輯,成績也還行。不過兩人後來還是覺得各自發展比較好,於是這支團很快就解散了。隨著流行樂團的長江後浪推前浪,Michelle Branch在流行樂壇載浮載沉。即使也會幫其它歌手(Mandy Moore)寫歌,以及曾和當時嘻哈大咖Timbaland合作,卻也難以再回到剛發行主流專輯的盛世,更別說中間要發專輯也是困難重重,多災多難。

Michelle Branch就在大家遲遲等不到她的新專輯多年後,幾乎已經忘記她時。2017年她和現任老公也是知名樂團The Black Key鼓手Patrick James Carney合作新專輯Hopeless Romantic。對!等了可能十多年的新專輯就這樣推出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現在回想,Michelle Branch久等多年的專輯沒有不好聽,只是2017年大家已經被EDM音樂洗腦的很徹底。Michelle Branch要以流行搖滾再戰,可能會需要很多助力(社群/宣傳/話題/金援等)。總之,個人還是只能推薦她以前的專輯和歌曲(還是很經典)。另外,不好意思的說,現在還留著以前Michelle Branch當紅時,唱片公司送給歌迷的禮物(塔羅牌)。但這就是青春的追星回憶啊!

推薦專輯:2001《The Spirit Room 》、2003《Hotel Paper 》

其它推薦歌曲The Game Of Love (2002)、 Are You Happy Now (2003) 、Breathe (2003)、Hopeless Romantic (2017)

 

《Nelly Furtado》

Nelly Furtado在2000年以這首"I'm Like a Bird"走紅,歌曲讓她勇奪2002年的Grammy最佳流行女歌手。而她的首張專輯Whoa, Nelly!當年也是神專一張。而如果對2000開始的那幾年的排行榜有印象的話,Nelly Furtado絕對不陌生的。當年她的歌曲和首張專輯真的每天轟炸電台和電視台,可惜是當年正在追搖滾樂,晚了幾年才重新認識到Nelly Furtado(當你年紀漸長,開始願意接受新音樂)。Nelly Furtado能寫出這麼一張神專和經典代表作,實屬不易。當我晚了幾年開始聽她的歌曲之後,發現她的歌曲無法被單一歸類。早期的那些作品混著嘻哈節奏,流行樂的琅琅上口,以及有些還帶點異國風情。但唯一不變的是Nelly Furtado略帶鼻音的特別唱腔。Nelly Furtado當時將對比強烈的嘻哈節奏成功運用到流行歌曲,編排的非常棒。有些歌曲即使Vocal可能不是主要角色,你也會聽的很過癮。

Nelly Furtado走紅之後,原來應該繼續發光發熱。她也在2003年發行眾所期待的第二張專輯Folklore,可惜成績未如預期。除了部份原因是她的唱片公司DreamWorks Records將被賣給環球,時間倉促,未能好好宣傳這張專輯,加上這張專輯有點實驗性質,比較沒有像首張專輯那麼多流行歌曲(不過建議大家還是可以聽,覺得也是滿好聽的)。不過沒關係,有才華的歌手不怕被埋没。Nelly Furtado於2006年換了新東家,推出第三張專輯Loose,全球大賣1200萬張,在北美(包含美國)均拿到冠軍,風光回歸流行樂壇。這張專輯比首張專輯更厲害,也更好聽。同時也是她的生涯最佳代表作(強烈建議一定要聽),之後的專輯成績再難以超越這張神專。不過Nelly Furtado仍然有繼續發行專輯,至少還活躍在樂壇。我想只要看到她仍健康的發行音樂,這樣就足夠了。

推薦專輯:2000《Whoa, Nelly!》、2006《Loose》

其它推薦歌曲Turn Off the Light (2001)、Promiscuous (2006)、Say It Right (2006) 、Do It (2007)

 

《Feist》

Feist是一位曾經也是風光一時的加拿大獨立音樂界才女,沒聽過她的名字沒關係,她的經典代表作1234現在還是偶而會聽到。當時好像也是因為這首歌認識到Feist,跳耀的音符加上仙女般的靈氣唱腔,迷死很多歌迷和廣告媒體。其實Feist在1999年就開始發展音樂事業,發行一張完全沒印象也不紅的專輯Monarch。但她其實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同時也是加拿大樂團Broken Social Scene的團員之一(這支團的團員多達10人以上,要記得她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其實Feist自己一直都有在寫歌也會製作歌曲,即使加入好朋友的團Broken Social Scene對她的個人音樂事業也沒什麼影響。Feist屬於全才的創作女聲,可惜不是多產的音樂人。依她出道的年資來看,作品不算多。但質量非常好,加上現在的樂迷又開始喜歡Lo-fi以及輕電子風。所以即使是2020之後,她的作品還是很耐聽的。。

Feist前兩張專輯都沒有在主流唱片發行。但身為獨立音樂人好像也不是那麼在意,獨立樂團的歌迷本來就很多。但要擴大粉絲團,還是需要主流唱片來扶一把。Feist在加入主流唱片之後,於2007年推出個人第三張專輯The Reminder。這張專輯讓她打開國際市場,空降Billboard  200的Top 20,還讓她入圍2008年的Grammy音樂獎以及全英音樂團。這張專輯仍然是她至今成績最好的一張專輯,誠心推薦喜歡這種樂風的歌迷們,一定要聽聽Feist。她的音樂即使到現在,仍然可以明顯和你在電台或流行排行榜聽到的歌曲做出明顯區隔。你也會發現,為什麼她的歌曲一出現在電視或廣告裡,整個質感就不一樣。很多歌曲充滿無限想像的意境,這首歌讓你彷佛置身北歐的謎樣森林,下一首歌可能讓你來到巷子裡的小酒吧。Feist的音樂就是有這種魔力,彷佛歌曲被施了魔法一樣充滿想像力。可惜的是,多年過去,她的歌曲沒有被升級成高畫質MV(糊糊的480p畫質有點可惜)。不然有些MV拍的很特別,值得一看。總之,這次剛好介紹2000s女聲系列,正好可以再次推一下這位尚未被遺忘的創作女聲Feist。

推薦專輯:2004《Let It Die 》、2007《The Reminder 》、2011《Metals 》

其它推薦歌曲Mushaboom (2004)、Inside and Out (2005)、I Feel It All (2008)、 My Moon My Man (2007)、How Come You Never Go There (2011)、 Fire In The Water (2012)

 

《Gwen Stefani》

Gwen Stefani當今的流行音樂兼時尚教母級人物(雖然稱教母好像有點老,不過她真的出道太久了)。Gwen Stefani歸類在2000年其實不算公平,畢竟她在90年代擔任Ska-Punk樂團No Doubt時期就非常紅了。不過2000年之後,這位人氣女主唱單飛不解散的發展個人事業,終於推出個人首張專輯《Love. Angel. Music. Baby. 》。眾所期待的個人專輯首支主打歌What You Waiting For?還找來搖滾女傳奇Linda Perry合寫,歌曲推出就大受歡迎。所以既然談到2000s創作女聲,單飛出輯大成功的Gwen Stefani,應該以"個人身份"列入這份名單才是。No Doubt樂團的成功,讓Gwen Stefani轉戰個人音樂事業有了很好的基礎,加上在No Doubt時期,她的個人特色就非常鮮明,時尚與音樂兼顧,每次出場造型都成為流行話題,就是一位樂團人氣王。當她在2004年推出個人專輯Love. Angel. Music. Baby全球大賣,受歡迎程度幾乎和樂團時期不相上下(可能更厲害)。畢竟樂團以外,她以個人身份能做的更多。不用侷限在樂團的風格或類型,可以盡情做自己想做的音樂,電子舞曲、Raggae、Rock、Ska通通不設限,重點是歌迷層變得更廣,媒體也拍手叫好(對!拍照時不用擔心團員們要擺那裡,只要專心拍Gwen Stefani就好)。然後時尚界也開心,不用幫團員配好"背景裝",Gwen Stefani個人穿什麼,怎麼打扮,甚至MV造型都成為時尚話題(後來的Gaga崛起時,也曾被稱作新一代的Gwen Stefani,打扮曾經有相似到)。所以Gwen Stefani當然就是樂壇及時尚經典了。

Gwen Stefani以歌手身份發行作品變得更紅之後,很多人幾乎忘記她曾是No Doubt的女主唱(記得的人,可能年紀也不小了)。隨著Gwen Stefani的個人事業愈來愈成功,連Grammy音樂獎都以個人身份拿獎了。大家擔心No Doubt這麼棒的樂團可能再無合體機會時,Gwen Stefani沒有忘記樂團,還是有回歸No Doubt發行專輯,至今也尚未解散。Gwen Stefani單飛以前就很喜歡她在No Doubt的叛逆搖滾形象,獨特的嗓音及唱腔乍聽會不習慣。不過當時樂團的加州Ska-Punk樂風,配上她的歌聲,使得No Doub在當時競爭激烈的搖滾樂界獨樹一格(Gwen Stafani的時尚品味及以性感的外表也是有加分)。因為當時很喜歡No Doubt,當Gwen Stefani暫離樂團,推出個人作品時。身為樂團歌迷當然小難過,不過看到後來Gwen Stefani的個人事業如日中天,身兼音樂人、個人時尚品牌創辦人、歌唱節目評審等多種身份,到現在成為娛樂圈大姐大的人物,絕對要為她掌聲鼓勵!!如果你是從Gwen Stefani個人單飛時期認識她,建議可以再回聽她在No Doubt時期的作品。畢竟那是Gwen Stefani共同創辦的樂團,也是她音樂的根源) 。不過,Gwen Stefani的嗓音還是很兩極,喜歡的人喜歡,受不了的人還是受不了(那你真的不太適合看這篇喔~)。

推薦專輯:2004《Love. Angel. Music. Baby. 》、2006《The Sweet Escape 》

其它推薦歌曲Rich Girl (2004)、Hollaback Girl (2005)、Cool (2005)、Wind It Up (2006)、The Sweet Escape (2006)、Make Me Like You (2016) 、Let Me Reintroduce Myself (2020)

No Doubt 時期推薦歌曲Just a Girl (1995) 、Don't Speak (1996)、Ex-Girlfriend (2000)、Hey Baby (2001)、Hella Good (2002)、It's My Llife (2003)

 

《Amy Winehouse》

Amy Winehouse這位英年早逝的英倫復古女聲,是2000s這波女聲介紹名單裡最令人遺憾的一位。當她在2006年以第二張專輯Back To Black成功打進全球市場,並且在2008年以英國女歌手的身份,在美國Grammy音樂獎大放異彩,拿下最重要的四大獎項中的三大獎:最佳新人、年度唱片及年度歌曲,這還不包括她當晚還獲得最佳流行專輯以及最佳流行女歌手。當年的Grammy音樂獎,Amy Winehouse締造了英倫女聲的歷史紀錄。這項英國音樂界重要的里程碑,直到現在仍然被世人所記得。當年如果沒有Amy Winehouse為英倫女聲成功攻進美國市場,Adele或Ellie Goulding等下一波英倫入侵就不會發生了。當Adele後來承繼Amy的成功之路,繼續在美國人的地盤發光發熱,甚至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時候。她也從未忘記當年 Amy Winehouse這位"前輩"帶給她們這些後輩們多大的激勵。所以當妳成為第一塊敲門磗,妳就是歷史留名的代表人物。所以,Amy Winehouse就是英倫女聲裡最重要的一段"歷史人物"。

Amy Wiinehouse以復古留聲機般的嗓音,配上超誇張的高角度髮型,以及想像不到的一堆刺青,就像是復古酒吧裡有一位很叛逆的JAZZ駐唱歌手(她真的當過JAZZ樂團的駐唱歌手)。Amy Winehouse 14-15歲開始學吉它及創作,很多人可能忘記她曾經學過聲樂及踢踏舞(對! 難以想像她會跳踢踏舞)。Amy Winehouse 2003年發行首張專輯Frank,由擅長Hip-Hop、R&B的製作人Salaam Remi (Fergie、Miguel )擔任主要製作人。首張專輯走的是AMY喜歡的JAZZ風格,也讓她嶄露頭角,開始獲得注意。但真正讓Amy Wiinehouse獲得鉅大商業成功,應該是第二張專輯Back To Black,也是她生涯"最後一張正式的錄音室專輯"。該張專輯讓Amy的靈魂樂大放異彩,主要製作人Mark Ronson功不可没。雖然首張專輯的製作人Salaam Remi仍然有參與,但主要製作人已經變成Mark Ronson,他經手的歌曲Rehab、You Know I'm No Good紅到不行。這張專輯讓Amy Winehouse全球大成功,雙雙獲得Grammy音樂獎,Mark Ronson也因此成為炙手可熱的製作人。所以兩人都因為這張專輯成功在美國及全球樂壇打開知名度,而不只侷限於英國。可惜的是,Amy Winehouse先後有著吸毒及酗酒問題,跟渣男的關係也讓她常常登上新聞頭條。走紅之際,她荒腔走板的行徑愈來愈誇張。很多人一邊讚賞她的才華,一邊為她的失控行為感到惋惜。最後Amy Winehouse於2011年7月23日因酒精中毒驟逝,年僅27歲。因為同樣27歲過世,Amy Winehouse也被列入音樂界的 27 Club( 27歲死亡俱樂部)。Amy Winehouse也進入了樂團Nirvana主唱Kurt Cobain、The Doors樂團主唱Jim Morrison等歌壇傳奇加入的27死亡俱樂部名單裡,令人無限唏噓。

Amy Winehouse 2011年過世後,除了一定要將她未曾發行的作品或來不及發行的遺作整理出來發行當作紀念之外。2015年,Amy Winehouse的紀錄片發行了。希望緬懷她身影及音樂的粉絲們,看到紀錄片應該會想哭吧。我們看到了一個巨星的成名及殞落,最後變成大銀幕的畫面,那種感覺有點奇怪。不過Amy Winehouse生前死後都很厲害,生前在音樂上獲得Grammy音樂獎,人走後連她的紀錄片都獲頒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總之,Amy Winehouse創造了英國音樂人的新歷史紀錄。令人感動的是,直到2021年,Amy Winehouse逝世將滿10周年的今天,她的音樂仍未被世人遺忘,相信Amy Winehouse的名字不管經過幾年,也是不會被遺忘。

推薦專輯:2003《Frank》、2006《Back To Black 》

其它推薦歌曲Rehab (2006)、Tears Dry on Their Own (2007)、Love Is a Losing Game (2007)、Valerie (2007)、Stronger Than Me (2003)

 

《Anna Nalick》

Anna Nalick是一位我跟她很不熟,但她卻仍活躍在樂團的美國創作女聲(應該是吧)。這次會特別把她放進2000s創作女聲系列是因為這首 Breathe (2 AM) 。不可否認她真的就靠2004年,2005重新發行的這支出道單曲走紅。這首歌即使到現在,還是偶而會點來聽。它就是有一種特別的魔力,相信經歷那個時代的歌迷們,應該對這首歌也不陌生。而且歌曲一開場就會想到是這首多年前的歌曲,記憶點太深了。當年Anna Nalick的首張專輯Wreck of the Day也因此獲得很多關注,拿到了唯一一次的Billboard Top 20(就只有這張)。但我對她的記憶已經有點久遠,加上後來都去迷英國女聲了,也沒再繼續Follow了。大概也沒法推薦更多她的作品,請見諒(不過我有記得放入這篇文章呢)

 

《Amy Macdonald》

AMY-2020-01.jpg

Amy Macdonald 也是繼KT Tunstall之後,另一位蘇格蘭創作女聲之光。2007出道時以輕快的民謠節奏配上社會觀察家的歌詞,讓她出道就受到注意。唱片在家鄉蘇格蘭的成績非常好,其中另一首歌This Is The Life 讓她勇奪蘇格蘭單曲榜冠軍以及英國金榜Top 20,至今也是她的最佳成績。Amy Macdonald當時拿著一把吉它自彈自唱的畫面,至今仍然難忘。而電台也很愛播她的歌曲,每次聽她唱歌都很快,來不及聽歌詞唱什麼,她就跳到下一個小節了(唱歌速度跟節奏一樣快)。不過即使出道多年,她的專輯在家鄉蘇格蘭仍然保持冠軍或亞軍的好成績。因為只有聽早期的作品,所以只能作簡單推薦。年輕歌迷如果喜歡她的話,也可以直接找她的合輯Woman of the World(The Best of 2007–2018)來聽。

推薦專輯:2007《This Is the Life 》、2010《A Curious Thing 》

其它推薦歌曲This Is the Life (2007)、Mr Rock & Roll (2007)、Spark (2010)、Love Love (2010)、The Hudson (2020)

 

相關文章

【音樂專題】2000-2009創作女聲回顧 (下)
2000s的女聲實在太棒了,以致文章太長,拆分上下兩篇,下篇在這裡喔。

90年代創作女聲回顧篇(2009)
2009年寫的90年代創作女聲回顧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圖:Amy Macdonald FACEBOOK Last FM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2021
    全站熱搜

    花果山的G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